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十七章 歧路佳人 (第2/2页)
重了,掩盖了食物本身的味道,苏帮菜很注重保持食物的原味,像是东北菜这样,满口酱料的滋味,倒是能下饭,只是不习惯。 所以顾秋先虽然极其仰慕林彪,一直以不能追随林彪入东北为憾,但是这个时候一想到东北吃饭的口味,便觉得也罢了,不去就不去吧。 就在这个时候,隔壁桌上有人说话:“苏州人,娘娘腔!” 周围的人登时便侧目了,顾秋先转头一看,是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,身材健壮,一脸彪悍的神气,看那模样很像是军人,不过却与自己这一班人一样,穿的是便装。 见秦茵和何若冰都微微蹙眉,顾秋先探长了身子,对秦茵低声说:“听口音是徐州人,很不明智。” 一瞬间顾秋先有点想要发笑,倘若不是为了何若冰,他真的会笑出声来,他还记得何若冰对徐州的评价,不过此时看一看,苏州人确实瞧不惯徐州人,然而徐州人也看不起姑苏呢,这个事情想一想很有意思。 逛了一个上午,很可以了,午饭之后便没有再逛,大家回家里去,坐在客厅里喝茶的时候,继续谈论今天的游玩,问起顾秋先对沧浪亭的观感,顾秋先答道:“蛮漂亮,水绿绿的,亭子红得鲜艳。” 至于那些文人故事,自己并不很在意,只觉得景致不错,并不是很广大的地方,倒也有山有水的,虽然多是假山,但也有模有样,显见得是挖空了心思,虽然没什么气魄,但很是秀美。 秦茵笑道:“前两年政府刚修缮过,原本有些旧了。” 何若冰则是回想起使徒堂:“虽然对基督教已经没有那样的信仰,但是在教堂里,不知为什么,总觉得心情很容易平静。” 神情有一种悠然向往。 顾秋先:“‘宗教是精神的麻醉剂’。” 幸亏你没去信,否则麻烦了,无论政治观点怎么样,好歹是无神论。 秦茵看着顾秋先,嘴角翘起,微微地笑。 在苏州住了一周时间,把各处该看的都看到了,顾秋先又去了狮子林,便不肯再去别的园林,以为“都差不多”,对于秦茵解说的各个园林的特点,顾秋先是认真听了,然而实在不能说动他再去看。 到了二十三号,是顾秋先与何若冰在苏州的最后一天,第二天就要启程去广东,这一天下午,一家人没干别的,就坐在客厅里喝茶闲谈。 秦茵不仅仅是与儿子谈心,她也很注意倾听顾秋先的想法,何若冰当初说母亲愿意见顾秋先,不是空言慰藉,秦茵确实对顾秋先很感兴趣,作为五四时代过来的老知识分子,她从前就很留意马克思主义观点,共产党的学说,家中藏有《新华日报》,自从苏州解放的这几年,她与中共的干部也有所接触,不过顾秋先对于她,依然是特别的。 顾秋先是一个中共军队的中高级干部,有二十几年的战争经验,而且他还是由农家子弟直接参军,不像是一些军官,是读过黄埔军校的。 黄埔军校入学标准相当高,考试科目甚至包括了代数和几何,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少有人听闻,投考者需要经过系统的文化学习,才有可能考取,因此黄埔军校的毕业生,也算是军人之中的智识阶层,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她见过,有一些真的是风度翩翩,原本就很有文化底蕴。 顾秋先少有经过学校的淬炼,一直都是在作战,虽然上过抗日军政大学,然而在秦茵看来,抗大的目的性太强,就其学术性来讲,类似“专门学校”,注重培养的是技术性的东西,因此可以说,顾秋先身上的人文气息是相当淡薄的,几乎就是没有。 秦茵家里几代人都是知识阶层,往来的圈子也主要是这一群人,因此在她的眼中顾秋先就是一个新鲜人物,更何况这个人与儿子的关系极其密切,何若冰每次写信来,三大张信纸密密麻麻,至少有一张是写“顾长官”,秦茵是一个很敏锐的人,早就察觉到两个人的真正关系很不一般,这一次终于见面,秦茵便把握住机会,仔细观察了解。 大家谈起了中国与苏联的关系,秦茵慢慢地说:“对于苏联的生活,我并不渴望。” 顾秋先虽然对于政治理论那一套没有兴趣,不过他毕竟是中共的大校,此时便说:“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妇女问题,现在女人是和男人平等了,是真正的人,新中国的《婚姻法》,刚一建国就颁布了,妇女彻底翻身了。” 新中国成立之后,第一部法律就是《婚姻法》,可见是何等的重视,顾秋先虽然是一个男人,然而听着广播里的新法律宣传,也觉得够可以的了。 顾秋先紧接着追了一句:“新中国起码在解放妇女方面,是走在世界之先的,新中国的妇女是最幸福的。” 秦茵望着他,轻轻摇了摇头:“有躯壳而无灵魂。” 顾秋先一时没听懂:“是什么意思?” 秦茵想了想,说道:“顾先生,你有看过苏青的《歧路佳人》吗?” 顾秋先把头一摆:“没有,我很少看,都是编的,没意思,这么重大的问题,看有用吗?难道判断问题要根据?” 秦茵一时无语,过了一会儿,终于又发出一个提问:“你认为,什么灾难是最可怕的?” 顾秋先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:“饥荒、瘟疫、战争……简直分不出哪个更糟糕一点,不过饥荒总是先行,后面的就跟着来了,所以该是‘饥荒’吧。” 秦茵:“是‘无知’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