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三十二章 (第1/2页)
第三十二章禁书 一九五八年平静地度过,到了十月底,新闻里播报:“我驻朝鲜志愿军最后一批人员,于今日撤出,至此,抗美援朝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。” 这一天乃是周日,顾秋先坐在藤椅上,手里正拿着报纸来看,听到收音机里这几句话,从鼻孔里哼出一口气,道:“总算是回来了。” 何若冰正在往茶杯里倒白开水,闻言算了一下:“五零年冬季入朝,到现在五八年十月二十六号,整整八年了啊!” 顾秋先感想更丰富:“抗战都打完了。” 当年打日本人,打了八年,如今对付美韩联军,也是八年,当然自从停战协议签下来之后,倒是不打仗了,可是志愿军愣是回不来,金日成离了志愿军就发慌,生怕这边一退了,那边就打过来,这一回好在是谈妥了,志愿军今年全部撤回国内。 终于回来了啊,这些“最可爱的人”,虽然大家都是这么说的,可是这许多人都驻在国外,不能参加国内的生产建设不说,国外驻军费钱啊,朝鲜经过这么一场大战,可以说是一干二净,什么都没有,很多物资都靠国内后方支援,志愿军在那边还得搞基建,营房桥梁都是自己建的,如今人撤了,这些都带不走,全留了给朝鲜。 转过年来,一九五九年,十二月中旬,又是一阵寒流,气温也是陡降,足足一周时间都很寒冷,何若冰每天工作之余,便不肯出门去,坐在暖气房里躲避低温。 二十号周六,乃是一周的周末,晚间坐在家里,格外感觉惬意,明天是假日了呢,这个时候读书也格外有兴味,何若冰晚饭之后,捧了一本书就在那里看。 顾秋先坐在沙发上又是“闭目养神”了一阵,这是他的习惯,吃饭的时候很少说话也就罢了,一餐饭完了,也有一阵不说话,闭着眼睛就在那里神游,大概十几分钟二十分钟,这才重又开始活动,读读书报之类,工作日就是看文件,接见下属。 顾秋先在那里闭着眼睛歇了一会儿,睁眼一看何若冰,在看书,好像很有味道的样子,便问他:“小何,看的什么书?” 何若冰探身靠近了,把页面对他展开:“长官,你看。” 顾秋先:“看不清。” 小何,你说你是不是成心啊?你明知道我看不清太近处的小东西。 何若冰笑着把书拿远了些,又转了个方向,给他看封面,顾秋先这才看到了,《保卫延安》,何若冰还给他念了书名:“是《保卫延安》。” 顾秋先点了点头,还真行,看这本书,不过倒是也不奇怪,何若冰是专看禁书,什么书给人忌讳,他就要看什么,若是好端端摆在那里,他都不肯看的,从前在国民党那边,他看《西行漫记》,如今看《保卫延安》,就连自己都知道,这已经写出来几年了啊,然而何若冰现在才看,还是因为它成为了禁书,才发生了兴趣,这就好像萧子静从前说过的,“雪夜围炉读禁书”,人生一大乐事,文化人就是有这样的怪癖。 这些革命的,顾秋先是从来不读的,因为自身就在其中,何若冰一般也不看,他是“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”的底子,对于政治宣教本能抵触,共产党自从建立政权之后,文学方面还是延续的延安时代的路子,文艺是为了革命,是革命的工具,战斗武器,共产党的文艺,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品。 当然何若冰也没有那么天真,一定要追求“纯艺术”,他知道文学艺术难免要表达观点的,哪怕是张爱玲,写的那些男男女女,其实也是在抒写自己对人世的看法,只要是人,经历过一些事情,少不得会有想法,他之所以不喜欢读这个时代流行的作品,是因为那种宣传的力量太强大,仿佛席卷一切一般,让人不能再有其她的趣味,像是这样的强行规范,无论他们的“主义”是多么的正确,终究让人容易产生厌倦。 然而这一次,何若冰看了。 顾秋先觉得好笑,又问道:“你怎么把这本书挖出来的?” 市面上难找了啊,听说已经给禁止发售了,行动真是迅速,批判的文件刚下来,书店里就找不到了,还有的人在烧书。 何若冰很是随意地说:“从图书馆里借来的。” 顾秋先挑了挑眉毛:“他们肯借给你?” 何若冰笑道:“我说要读一读,以便批判一下,管理员就拿给我了。” 顾秋先两眼望着他:革命理论学得不错啊,确实有道理,要想批判一个东西,总得先了解它,不然从何批判起呢?了解得越深刻,批判就越厉害,就好像反共最有攻击力的,往往曾经是中共的人,对共产党的事情知道得多啊,都是共运专家,什么内幕他们都晓得,所以为了批判这本书,还真的得好好读读,不读个三遍五遍,都没有写论文的资格。 顾秋先忍不住说了一句:“你还真是‘活学活用’啊。” 毕竟身在解放军中这么多年了,何若冰哪怕是不听不听,终究灌了一些共产党的言论在耳中,偶尔就会说几句“革命话语”,虽然听他说这些话,有点好像外国人学说中国话,他本人以为似模似样,别人却总觉得好笑,终究是略显生硬,然而何若冰每次使用“革命语言”,都特别灵巧,让人哭笑不得,比如这句话,他就给用上了,共产党讲“批判”,他如今就为了“批判”《保卫延安》,而读这本书。 想到这里,顾秋先又说:“这也就是你,换了别人,不行的。” 何若冰咯咯地乐,他也知道,自己能借出这本书来,虽然理由找得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