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1节 (第2/2页)
团乱麻,全然抓不到头绪。 蒋蓉起夜时看见沙发上的人影先是一惊,走近了看清楚才舒了口气:“回来了怎么不去睡,是饿了吗?” 傅宣燎摇摇头:“没事,我就坐会儿。” 蒋蓉便也不多问,去厨房倒了杯水端出来,嘱咐他天冷早点休息。 杯子放在桌上,刚要回房,傅宣燎突然出声唤道:“妈。” 停下脚步转过身,蒋蓉柔声应道:“嗯,怎么了?” “下周,”傅宣燎问,“下周六,您和父亲有时间吗?” 蒋蓉说:“当然有。” 她看着不知何时已经长大的儿子,面对前二十多年从未碰到过的难题,像只被困在笼中的兽,在黑暗中无声地挣扎彷徨。 最终还是做出了将可能面临的失控和危险,提前杜绝的决定。 “那下周六我们一起去时家。”傅宣燎的声音很低,透着nongnong的疲惫,“谈解除合约的事。” 第19章 一月的第一周对于时濛来说过得很慢。 他完成了一幅画作,开始起草另一幅,动了画人像的心思,又担心画惯了风景画不好人物,遂找了些书来学习。 得知此事的江雪很是无语:“你都是这个级别的画师了,还需要看书学习?” 当然要的。 就像学着与人相处一样,不久之前时濛还坚持自己的方法,认为手段足够强硬,能把属于自己的绑在身边就好。而现在,他尝到了服软的甜头,发现傅宣燎的态度也在随之改变,变得愿意靠近,变得温柔。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争斗,时濛觉得这样很好,再多一点时间,说不定…… 时濛止住想象。 处在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的他并不敢轻易预期结果,总之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他就很满足。 忙到周六,时濛起了个大早,下楼的时候时怀亦和李碧菡正在用早餐,本想避开,时怀亦招呼他道:“小濛起这么早,来,吃点东西再出门。” 时濛只好过去,被安排在长桌的正中,夹在两人中间的座位。席间但闻刀叉碗碟碰撞的轻响,若非知道内情,任谁看了都会以为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家人。 时家规矩多,只有在早餐桌上稍微宽松些。时怀亦食毕放下餐具,问时濛最近在忙什么,时濛说画画,他又问要不要帮他联系学校读研,时濛摇头拒绝了。 时怀亦说如今的学校氛围开放包容万象,与许多年前大有不同,意在告诉时濛不必担心当年的闹剧重演。 可时濛就是从那次之后更加畏惧与人交流,并且害怕人多的地方,好在他的工作多数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待着,需要跟人打交道部分都交给江雪,让他重返人群密度极高的校园,他自是抗拒。 时怀亦大概也就是随口一提,见他也不愿意也不勉强。倒是先前一直不出声的李碧菡听他说不想回学校,勾唇轻蔑一笑,似在嘲他不求上进。 当年时沐二十不到就考上了美院研究生,若不是因为病重,现在都毕业了。 时濛咬着叉子,牙齿不自觉用力,硌得发疼了才松开。 李碧菡今天似乎不打算出门,穿了简单的家居服,如瀑黑发松松挽在脑后,面前放着一杯果汁,碟子里只有吐司夹蔬菜,还有一颗吃了一半的煮鸡蛋。 时濛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不由自主地关注她,许是因为在这个家里受到过她的照顾,喝过她煲的汤,哪怕她做这些并非自愿。 快吃完的时候,时怀亦问时濛这么早去哪儿,时濛说接猫。 “猫?”时怀亦愣了一会儿反应过来,“哦,就你上次跟我说的,你孙老师家的猫?” 时濛含糊应道:“嗯。” 养猫在时家不算小事,时濛提前几天向时怀亦报备,怕提到杨幼兰横生事端,谎称是孙雁风家的猫,很快获得了批准。 时怀亦点点头,叮嘱道:“你孙老师于我们家有恩,好好照顾他的猫。” 所谓的“恩”无非是当年劝服杨幼兰把时濛送回时家,并从年纪还小的时沐那边入手,想办法出主意让时家上下接受了时濛的存在。 不过于时怀亦来说这是恩情,于李碧菡则是一场阴谋,或者说灾难,幸福的四口之家突然加入一个外人,虽然早就知道他的存在,但一起生活又是另一码事了。 因此李碧菡听到孙雁风的名字便拉下脸,听说要帮他养猫,更是嫌恶:“家里哪还有养猫的地方,弄得遍地猫毛谁收拾?” 时濛说:“我会管好它,不让它乱跑。” 李碧菡不置可否,交代阿姨晚餐好好准备,就起身上楼去了。 时怀亦本想留她多聊一会儿,被抹了面子有些尴尬,只好对时濛说:“早去早回吧,今天你傅伯父傅伯母会来家里吃晚饭。” 路上,时濛几经犹豫,还是没有给傅宣燎打电话。 他想问傅宣燎为什么不告诉他晚上他们一家会来吃饭,又猜测说不定傅宣燎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,才没告诉他。 难怪上周没答应他一起出去,原来是另有安排。 而且江雪提醒过他不要太黏人,看得太紧只会把对方的心越推越远。 这一点时濛是信的,因为江雪还告诉他对付傅宣燎这种男人必须来软的,越是霸道强势对方越是反感,你不在乎他反而急了,说不定马上颠儿颠儿地回来哄你,主动送到你手上。 抬起左腕,蓝宝石在太阳的照耀下流光璀璨,想起傅宣燎装作不在意为他戴上手链的样子,时濛弯唇,漾开一抹浅笑。 原来不用抢,他也会知道我喜欢,知道我想要。 许是这颗蓝宝石实在太惹眼,时濛进到杨幼兰在城东的居所时,首先被注意到的也是手腕。 “哪儿弄来的石头,这么大颗。”杨幼兰咋舌道,“你爸给你买的?” 没找到拖鞋,时濛站在门口进退两难,闷闷地否认道:“不是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