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亚珍文集_难得一尝的美味慢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难得一尝的美味慢餐 (第3/4页)

周围人...周围人们时而好、时而不好的关系和纠葛,却不时以灵魂出现,使人们看到现在——即新时期——人们的生存状态。在拉近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的同时,也就意味着,它不仅要人们知道故事,还要人们回忆,还要人们思考,它所唤起的读者的艺术感知能力是多重的。

    寻根问祖是贯穿这部的自我意识的一条红线。偏偏“我”自身的血统就存在诸多可疑之处。“我”还未出生,爹就走了“我”一直想续上血脉,可见不到爹爹。本来“我”自己是清楚的,大伯、三叔也无不承认,可娘的不贞为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加上了问号。到后来,又被玉米平白无故地宣传、夸大,连爹也产生了怀疑。“我说娘,你会有一天不要我吗?娘愣怔了一下,说傻话,娘不要你要谁?要不是你,娘早就不在世上活了。我说我对你就那么重要吗?娘说可不重要哩,人活在世上就是活一个骨rou血缘的牵挂,没牵没挂活甚味儿呢?我说可我爹从不牵挂我,他连我是他大女儿都不承认。娘说他不承认你是他大闺女,承认你是老几?我说,胜平是他大妮我钻进娘怀里哭了很久。娘用手抚摸我的头发、肩胛、手只有在娘这里我才有相依为命的具体感觉。我对爹的仰慕保持着单纯的热情。然而我在经意和不经意时总是听到和感到爹对我的遗弃。所以娘对我就格外的重要了。”娘和蛇神九斤的同居,在“我”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几乎永远没有平复。当娘跪在九斤叔窑洞外祈求收留的时候“我”跟娘站在一起;可是当娘要“我”叫九斤叔为爹的时候“我”反抗了“我不仅不跪,而且更不可能叫爹。我已经有爹了,我苦苦等了我爹十二年,我从来没有机会叫爹,我爹就快要回来了,我马上就和别家孩子一样有爹可叫了,怎可以中途出现一个新爹?”不说蛇神九斤这个新“爹”即以亲爹说,中所写“我”的感情就有许多种。有从未见过爹的思念,有替爹挨骂的冤屈之痛和幸福之感,有见到爹前的喜悦,有被爹冷落的难堪,有被爹怀疑和不认可的痛苦“我”所有的喜怒哀乐,酸甜苦辣“我”的命运的坎坷莫测,全都跟爹联系在一起,全都因爹而产生。我们从别的作品中看到的父女之情,大都是比较单一的,而这部,可以说,把天下父女之情写尽了。

    再看作者如何写自杀:“我感到了生命的疲惫。这当儿天堂的钟声在午夜响起,我就要带着肚子里的生命,去赴天堂的钟声。我的心是冷的,情绪是静的,我坚信这一刻的决定能成功!于是我开始了行动,用剪刀的利刃刺向我的喉咙,有一阵刺痛让我难以忍受,意识在清醒的时候我将自己的呻吟捂在厚实的棉被中。身体进入了不可阻挡的下沉,速度越来越快,并且开始旋转,如一阵风极其顺利地吹散了我的身体,我感到自己化成了潺潺小溪,流向远方,眼前白茫茫一片”第53

    玉米也使“我”的爱情风波迭起,充满诡异。“我”、玉米、张秘书之外,还有一个天胜。虽然“我”跟天胜有亲近之感,但在村子里的时候,玉米已跟天胜订了婚。来到学校以后,天胜托人给玉米带来一条红围巾,玉米不在,由“我”代收。“我”把围巾给玉米,玉米却“藏在背后不高兴了”后来又扔在地下。张秘书拣起来“说他是你对象?玉米反唇相讥,谁说他是我对象,以后少在我面前提他。张秘书看我,我更是莫名其妙。”原来玉米已经感情别移,把心思放在张秘书身上了。本来,爹早有心思把张秘书跟“我”捏合在一起。这样,两对男女组成两个三角,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不时演出好戏。“我”有高兴的时候,有气愤的时候,有失落的时候,有疑惑不定的时候。跟写父女之情一样“我”的爱情的五味瓶也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。

    这部不是编年史,而是心灵史。作者不是按事件的先后叙述的,构成叙述主线的,是叙述者的思路。她把“现在时”和“过去时”交叉起来叙述,便于把长达六十多年的生活凝缩在一起,使人不仅能看到整体,而且有亲近之感。再说,这样写,也使对人的形象的塑造,有了厚度和立体感。作者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圆形人物,而不是扁形人物。

    的总主题:爱;的总情节:恨

    好人受难,是悲剧;坏人亮丑,是喜剧。这部里的大多数人物是悲剧型人物,少数喜剧型人物穿插其间,共同演出了这出悲剧大合唱。

    爱和恨是中使用率很高的两个字。“每天有人传授爱,可我的心却装满恨。”“那个时候教给了我怎样恨,而且知道要想过上幸福生活,必须先学会恨”“你有决心除掉自己的命,却没决心割掉人世的爱与恨,把爱拴在一个人身上是人的悲情,你爱一个人,可你忽略了爱你的许多人。人世在不断地上演着大悲剧”“我不希望人都变成钢铁,有血rou才有爱,我就是为了爱,为了寻找亲情而复活的”

    爱是这部的总主题,不得其爱、由此而生恨是这部的总情节。故事展开中处处充满着恨。人们出去打鬼子,是为了爱——爱祖国,爱自己所生活的这块土地,爱自己和亲人的生命。大跃进时候放开肚子吃,是为了爱——爱党爱社会主义,大吃大喝之后迎来了大饥荒,人们忍饥挨饿,不吭一声,还是为了爱——爱党爱社会主义。文化大革命,同样是为了爱——爱四个“伟大”爱毛泽东思想,爱党爱社会主义。爱和恨的主体不同,但恨无不是从爱产生的。小事上也是一样。在读过恨的人生后,才知道爱的可贵。

    这里着重说娘。娘,就是他人眼中的兰菊婶,是个“最悲剧”角色。但她却毫无怨言,始终忍受着。娘的一生,一直在付出,一直在爱人,一直在忍。她把所有的爱给予别人,而不要求任何回报。她是个只知爱人、不会恨人的人。对“休”掉自己的前夫,她依然一往情深,以至引起侉娘的忌恨和旁观者的不理解。她的母爱是对着所有需要母爱的人的,谁需要她就给谁。她自己的生活十分艰苦,但她还是坚决把三个无依无靠的孩子收留下来,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他们。她不知道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,她也不讲究地位和尊严。甚至可以说,她有时把自己不当人看。然而,真正伟大的是她,是她的心灵。她的所有的言行,都出自一个伟大的东西,就是爱。爱,是娘的符号,是娘的象征。

    在娘死去数年之后“我”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